招生咨询电话
赵老师:13919410034       林老师:19913980231

学科与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与专业建设> 正文

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2016-09-21 21:46 点击: 作者: 来源: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校通过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在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出现了某些迷茫或偏颇现象,如“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加强专业、取消学科”“加强学科、淡化专业”等似是而非的观点时有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目标定位、特色发展和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厘清学科与专业的内涵,明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本科院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科与专业的内涵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辞海》将“学科”表述为学术的分类或教学的科目。在西方,学科(discipline)的拉丁文与英文解释兼有知识体系、规训及其组织的涵义。学科以知
识系统为基础,由知识构成,其基本内涵是一组相同或类似知识
的集合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是学科与知识。学科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是围绕学科建构起来的,知识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学科是大学的基层组织基础,学科组织主要指大学中教学或研究的实体机构,如学部、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等,当前我国本科院校的二级单位设置大部分都是基于学科的组织建制。
2.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育大辞典》将专业解释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大学的主修(Major);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学》中将专业定义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专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种社会职业,如学校教师、财会人员、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等,体现了该职业及大学设置的特定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的职业特殊性,从业者相应的职称一般称为专业技术职务,如教授、高级会计师、土木工程师等;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大学培养人才的平台或载体,大学的专业既与社会职业紧密联系,又与学科分类密切相关,是一种涵盖实践教学在内的广义的课程组合和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一个合格专业的基本标志是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稳定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实践基地、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生修完全部课程,达到质量标准,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授予相应的学位,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并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就业机会。本文主要关注和研究狭义的专业。
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中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原始文本就是按照“教育级别”和“学科”两个维度对“专业(亦称为‘课程计划’或‘主修’)”进行分类的。新专业的衍生需要若干个学科来支撑,一个学科也会发展出多个专业。
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学科与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被理解为同一个概念,一般称为“学科专业”,这也显现了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是学科建设承载的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和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又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所谓学科专业的交叉,不仅体现为不同学科专业教学功能和知识体系的交叉,而且也体现为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的交叉。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模式,就是学科与专业内在联系的生动体现。
2.学科与专业的差异性何在?
首先,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和产出成果,学科发展成果是学科发展的一种社会产出形式,包括科研论文、学术著作、技术革新、专利发明、咨政报告以及成果转化等,也包括通过硕士、博士授权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专业发展的目标则主要是依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进行合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成果则体现为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金融学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等。
其次,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动力不同。学科发展的动力表现为多元性,有解决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有进行基础性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有学者出于对学科或知识的兴趣和敏感性而进行自由研究的需要。专业发展的动力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培养类型与培养层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等都要依据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而确定,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学科与专业的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研究发展成熟并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特定的研究对象、完备的学科体系结构以及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其中学科体系构成学科的主体部分。专业则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等为基本要素,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括受教育者应达到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等,是大学依据社会需求而设定的某类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由于受到社会需求、区域发展、办学条件水平的影响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也形成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以及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
学科建设体现了大学科学研究、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价值取向,其发展反映了一个学科或一所学校的学术实力和水平;专业建设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价值取向,其发展反映了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不同的视角来加以理解。
1.内在逻辑上的依附性
从学科与专业内在联系的逻辑性来看,两者之间相互依附、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学科建设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主要包括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完善学科治理结构与学科管理制度、建设学位点与学位制度,以及产出科研成果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内容。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形成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完善专业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等内容。
一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体系支撑,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有利于将学科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如将相关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为课程与教材的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以及支撑特色专业建设等,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尤其是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生力军。
2.人才培养上的统一性
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来看,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体
现出了比较高的统一性。《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对本科生、研究生应掌握的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别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分设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并规定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分设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是本科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科和专业在名称上相同或相似,在设置上体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致性。
专业建设与发展主要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规格标准的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学科建设中的研究生层次教育主要通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培养具有学科专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高水平学科的强势的学科方向、一流的科研队伍、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等,都会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产生影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专业知识,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资源配置上的冲突性
资源配置机制是指调节资源使用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的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源配置机制的核心是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节与投入,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投入主要用于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更新、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专业建设投入则主要用于本科质量工程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发展、教学改革研究以及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资源配置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行政权力主导、主要依靠计划、偏重外延发展、绩效评价薄弱,以及公平与效率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学校总经费相对一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学科建设投入的增加还是专业建设投入的增加,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建设投入的减少,导致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资源配置冲突。
4.资源和知识整合上的协同性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虽然在建设目标和过程等方面各有侧重、相互分离,但是从资源和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协同共生的关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表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建设促进了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的成长,有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科学研究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科研成果可以促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科平台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改善学生的实验和实践环境与水准,以及为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学术训练提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学位授权点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平台,也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体现,优秀的本科生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学科制度建设与专业制度建设相互促进,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制度保障;学术自由的文化和严谨学风的形成,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育人环境以及规范的教学规程和学术操守。总之,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共生。
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既存在事实上的资源与发展冲突,又存在内在的依附性、统一性与协同性。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应该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等方面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
1.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
高等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在明晰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基础上,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不断强化学科与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将学科与专业的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评估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着力推进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而言,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明晰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规划,促进应用型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要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和社会与市场特定需求定位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细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以应用型知识体系为支撑,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与加强职业能力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改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和产教融合育人,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养成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努力培养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都要涉及人、财、物的调配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一方面,本科院校要坚持质量为本,运用资源配置的均衡原则,协调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交叉与渗透,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专业建设中,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设计,更注重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专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和知识贯通机制,为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平台。另一方面,坚持优化结构,运用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原则,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一批符合社会需求并体现学校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并注意培育新的学科专业。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而言,当前尤其需要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研发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社会及产业的需求和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学科基础为导向,促进应用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促进应用型专业发展和水平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完善资源配置监督考评机制,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建立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合理调配、优先使用、共享共用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科院校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抓好内涵建设。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构建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打破学校内部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建立和完善专业预警机制、学术参与机制和管理监控机制,促进学校内部学科专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等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通过体制机制和组织模式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而言,当前尤其需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资源配置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发挥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科技发展趋势,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学科或社会及产业需求为原则,调整院系设置、科研院所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以精干高效和提高管理效能为原则,调整学校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和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组织架构和制度保证。(《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22期)
 

(作者:钟秉林  李志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钟秉河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Baidu
sogou